
文 / 王澤霞
引 言
2006年2月15日,我國財政部發(fā)布新的企業(yè)會計準則,公允價值的引入成了一大亮點 。新會計準則頒布后,我國會計理論和實務界對公允價值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等問題的討論甚為激烈,越來越多的人對公允價值大加贊許,但在運用中卻存在落實難度,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公允價值的理論和應用基礎,實務界對公允價值的認識存在誤區(qū),致使操作上困難。筆者從公允價值認識存在的誤區(qū)和實務操作中應關注的重點兩個方面加以討論,以期澄清會計實務界認識上的誤區(qū),并能提供操作上的一些建議。
一、關于公允價值認識存在的三大誤區(qū)
(一)誤區(qū)一:公允價值計量不具可靠性
新會計準則發(fā)布后雖得到了證券界、企業(yè)界、學術界等的高度評價,但公允價值的推行,特別是我國曾出現(xiàn)采用公允價值操縱利潤的情況下,仍令讓人擔憂。對公允價值和歷史成本之間的可靠性和相關性的爭論由來已久,其中最具爭議的是公允價值的可靠性,許多人對其可靠性認識不到位,甚至存在錯誤的認識,片面地認為歷史成本才具有可靠性,公允價值不具有可靠性,這種看法有失偏頗。
從理論角度來看,公允價值是具備可靠性的??煽啃砸话惆ㄈ齻€次級信息質量特征:如實反映、可驗證性、中立性。因公允價值相對于歷史成本來說,能更真實地反映資產或負債當前的真實價值,所以公允價值具備如實反映??沈炞C性是指幾個不同見解并且獨立的計量者,得到的計量結果反映其欲反映的意思,或選用的計量方法沒有誤差或偏見。我們可以利用同樣的時間、方式和計量方法從活躍市場上獲取可觀察參數(shù)來重新估計公允價值,并對其進行重復驗證,所以在活躍市場上所取得的可觀察參數(shù)所估計的公允價值也應該是具備可驗證性的。中立性是指保持中立態(tài)度,不偏袒任何一方。有偏見的財務報告信息不能如實反映經濟現(xiàn)象,即中立性和如實反映是一致的,只有中立無偏才能如實反映,所以公允價值也是具備中立性的。
從實務角度看,公允價值可分為三個層次:活躍市場的報價;需要對獲取的可觀察參數(shù)進行調整所得到的價格;利用現(xiàn)值技術和各種估值模型所確定的價值。對于第三層次的公允價值,因其估計基于不可觀察參數(shù) ,需要大量的估計和判斷,可靠性可能會低于歷史成本,但第一和第二層次的公允價值,其可靠性毫不亞于歷史成本,且比歷史成本更不容易被操縱,只要存在著活躍交易市場,關于公允價值的可觀察參數(shù)能夠隨時獲取,那么其可靠性是可以保證的。
(二)誤區(qū)二:公允價值加大收益的波動性和風險性
以公允價值計量并且公允價值變動記入當期損益導致收益波動性更大,特別是交易性金融資產,其變動非常頻繁而且在短期內很難預測其變動方向,更加劇了收益的波動性。國外的經驗證據(jù)也表明,公允價值的引入一般會伴隨著收益波動的加劇,為此,有人認為這是一種不好的表現(xiàn),加大了公司的風險。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誤解。公允價值的變動體現(xiàn)在收益之中,它并不是加大了風險,而是把被歷史成本隱藏的風險揭示出來,展現(xiàn)給報表使用者,使他們更清楚地認識到公司存在的風險,是一種真實性的表現(xiàn)。也就是說,無論揭示與否,這部分風險企業(yè)都是真實存在的,如果不揭示的話,反而違背了真實性,不利于報表使用者的理解。引入公允價值,及時度量企業(yè)價值變動及其影響的做法,有利于上市公司管理層和監(jiān)管部門增強風險管理和防范意識。
(三)誤區(qū)三:資產評估中的公允價值與會計中的公允價值屬同一范疇
評估界和會計界都有公允價值,有人誤認為兩者屬于同一范疇。會計界所談論的公允價值是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公允價值,其范圍比資產評估中公允價值的范圍要小。兩者的區(qū)別:(1)資產評估中的公允價值可以是在持續(xù)經營條件假設前提下,也可以是在清算條件、公開市場條件及其他各種假設前提下,而會計中的公允價值只能建立在持續(xù)經營假設前提下;(2)資產評估中的公允價值假設資產處于最佳使用狀態(tài)下,而會計中的公允價值并不意味著各個單項資產都處于最佳使用狀態(tài)下,因為在持續(xù)經營條件下各要素與整體資產相匹配,各要素的最佳使用是與整體資產的相匹配為前提;(3)資產評估的評估結果主要是為資產交換服務的,而會計中的公允價值只是針對處在持續(xù)經營中的企業(yè)要素資產計價而言;(4)資產評估結果可以為各種目的服務,如企業(yè)清算、貸款擔保等目的,而會計中的公允價值其服務的目的只能和財務報告相關,因此我們通常稱以財務報告為目的的公允價值。
二、企業(yè)推行公允價值關注的重點
(一)公允價值計量時關注的重點
1.資產或負債的特征
如某個具體因素是資產或負債的特征(或屬性),那么在計量該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時要考慮該特征(資產或負債在計量日的狀況和位置,及它們受到的各種限制)對公允價值的影響。
2.有序交易
公允價值的計量是假定在計量日市場參與者之間出售資產或轉讓負債是在有序交易中進行的。公允價值計量的目標是確定在計量日從出售資產將會收到或轉讓負債將會付出的價格,該價格要參考有序交易中的價格,而不是非有序交易中的價格。
3.主市場或最有利市場
公允價值的計量假設出售資產或轉讓負債的交易發(fā)生在資產或負債的主市場中,或者是在沒有主市場的情況下,該交易發(fā)生在資產或負債的最有利市場中。在主市場中,該資產或負債以最大數(shù)量和活躍水平進行交易。在最有利市場中,出售資產將要收到的金額最大,或轉讓負債將要支付的金額最小。如果資產或負債存在主市場,那么公允價值應該代表該資產或負債在其主市場中的價格。
4.交易費用
交易費用是該資產或負債的主(最有利)市場上出售資產或轉讓負債的邊際直接成本,是由交易而直接產生的或對交易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成本。交易費用不是資產或負債的一個特征,它們是交易的具體內容,取決于交易,會隨報告主體的不同交易而有所不同。所以,一般來說公允價值不考慮交易費用,但是在選擇最有利市場時,出售資產將要收到的金額或轉讓負債將要支付的金額均應考慮交易費用,在選定最有利市場后,該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不應該考慮交易費用。另外,存在一種特殊情況,就是屬于交易費用之一的運輸成本,一般情況下,公允價值是不考慮運輸費用的,但如地理位置是該資產或負債的特征,那么公允價值也應考慮運輸費用。
5.市場參與者
市場參與者是資產或負債的主(最有利)市場中的買主和賣主。在進行公允價值計量時,我們應該假設從具有非關聯(lián)、知情、有能力進行資產或負債的交易、有意愿進行交易特征的市場參與者中獲取公允價值。
6.資產是整體使用還是單獨使用
如果資產主要通過它與其他資產聯(lián)合作為一個整體(如安裝或配置后使用),將會提供給市場參與者最大的價值,那么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取決于:在假定該資產與其他資產聯(lián)合成一個有用整體的情況下,從現(xiàn)行交易中出售資產收到的價格。如果資產主要在獨立交易的基礎上,將會提供給市場參與者最大的價值,那么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取決于從單獨出售該資產的現(xiàn)行交易中將會收到的價格。
7.負債的不履約風險
負債的公允價值應反映與負債相關的不履約風險。當債務人的負債被債券人轉讓后,債務人的負債并沒有終止,且該負債的不履約風險與轉讓前是一致的。
(二)估值技術的運用時關注的重點
公允價值計量公認的難點在于估值技術的運用,F(xiàn)ASB NO.157《公允價值計量》中指出了三種估值技術:市場法、收益法、成本法。市場法是基于相同或可比資產或負債的市場交易而產生的價格和其他相關的信息來計量公允價值。收益法是基于未來金額的現(xiàn)行市場期望所反映的價值來計量公允價值,收益法的估值技術包括現(xiàn)值技術、期權定價模型等。成本法是基于當前將要重置一項資產的服務能力的金額(通常指現(xiàn)行重置成本)來計量公允價值。FASB NO.157《公允價值計量》中將公允價值分為三個層次:活躍市場上相同資產的報價;需要對獲取的可觀察參數(shù)進行調整所得到的價格;利用現(xiàn)值技術和各種估值模型所確定的價值。在公允價值的各個層次中估值技術運用應關注的重點:
1.第一層次公允價值的計量主要采用市場法。其難點在于如何獲取相同資產的報價,因此在對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進行計量時,重點應該關注幾個關鍵因素:資產或負債的特征、有序交易、主市場和最有利市場等。
2.第二層次公允價值的計量主要采用市場法或(和)成本法。運用市場法時,其難點在于選擇所要調整的報價等各種可觀察參數(shù),以及對他們的調整。對于獲取的各種可觀察參數(shù)的調整有多種方式,主要取決于資產或負債的具體因素。這些因素包括資產或負債的狀況和(或)位置,這些與資產或負債可比的項目與參數(shù)相關的程度,可觀察參數(shù)所在的市場的交易量和市場的活躍程度。在運用成本法時,其難點在于估計當前重新建造一個替代的可比資產所需要的金額以及實體性貶值和經濟性貶值,重點關注對該金額以及貶值的估計。
3.第三層次公允價值的計量主要采用收益法。因所獲取的參數(shù)是不可觀察參數(shù),其難點在于需要利用大量的估計和判斷,重點選取最可靠的信息來估計公允價值。
為了能夠可靠計量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我們應該優(yōu)先考慮采用第一層次,其次采用第二層次,最后采用第三層次,或優(yōu)先考慮市場法或成本法,再考慮收益法。為保證對資產或負債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運用估值技術遵循的原則:盡可能多地使用可觀察參數(shù),盡可能少地使用不可觀察參數(shù)。
三、結束語
正確認識公允價值的內涵,是我們理論深入研究和推行公允價值的前提條件,只有會計實務人員正確地理解公允價值,糾正對公允價值可靠性的片面認識,才能使他們更好地對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努力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因企業(yè)會計準則以及指南、講解中都沒有詳細提及計量公允價值時應該考慮的一些因素,也沒有提及公允價值計量的三種方法及其具體應用,這引起了在實務操作中的困難。因此,有必要給實務工作者提供詳細的關于如何計量公允價值的規(guī)定;也建議在對企業(yè)會計人員的后續(xù)培訓中加入資產評估的相關知識,解決企業(yè)會計人員對會計中的公允價值和資產評估中的公允價值兩者關系的模糊認識,通過關于公允價值知識的專門培訓學習,以提高會計人員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勝任能力。
(作者系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財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