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金融全球化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世界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我國加入WTO,我國在更大程度上參與了金融全球化的進程,金融全球化對我國經濟和金融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而我們有必要充分認識它,并認真分析我國在金融全球化下面臨的風險和挑戰(zhàn),權衡利弊,這對指導我國金融業(yè)的發(fā)展有著重大的意義。本文擬對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機的關系和我國金融業(yè)面臨的風險和挑戰(zhàn)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淺薄的防范措施,同大家探討。
金融全球化與金融危機所謂金融全球化,就是指世界各國和地區(qū)放松對金融的管制,開放金融業(yè)務,放開資本項目管制,使資本在世界各國和地區(qū)的金融市場上自由流動、相互滲透和擴張,并且相互制約和競爭,進而形成全球統一的金融市場和貨幣體系的趨勢。在金融全球化趨勢的推動下,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金融中心和金融市場形成了有機的整體,一國的資本余額不再受國內儲蓄和資本積累的限制。在這種全球化背景下的資本流動為世界各國的投資活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投資機會,同時也促進了世界范圍內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推動了金融創(chuàng)新的步伐。有關研究表明,上世紀90年代,全球經濟經歷的史無前例的增長,特別是拉美和亞洲的一些新興國家經濟的飛速增長,同外來資本的涌入都有著密切的關系。但隨著金融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深入,其負面影響也凸現出來。如由于大量投機性資本的流動加劇了國際信貸活動的不規(guī)則變動和波動。據IMF估計,目前在各市場中頻繁出入的國際資本大約有7.2億萬美元,相當于全球每年GDP總額的20%。其中每天大約2萬億美元的外匯交易中絕大多數屬投機性交易,同時還有大約1萬億美元的資本在全球各類市場中尋找出路。[1]而且當巨額資本流入一國時,資本項目的盈余會掩蓋其經常項目的赤字,可一旦受到某些偶然因素的影響,資本外逃就會使該國出現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重逆差,國際收支平衡將被打破。還有由于受到利差的誘使,大量發(fā)展中國家的國內銀行和企業(yè)往往向外大量借債,投入到股票、房地產、期貨等市場中尋求高額回報,可在國內經濟發(fā)展還跟不上時,往往會導致泡沫經濟。再加之金融業(yè)發(fā)展的日趨自由化、虛擬化和證券化,削弱了加入經濟一體化國家的金融風險防范能力,這樣就可能發(fā)生支付危機,甚至金融危機。據統計,在過去的20年里,全球各國發(fā)生過近百次大小不等金融波動、震蕩或危機。影響較大的如80年代初拉美的債務危機,90年代初歐洲貨幣機制危機,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近年來俄羅斯盧布危機和巴雷至爾危機。大量研究表明,這些危機的發(fā)生與大規(guī)模的資本流動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這些危機大部分發(fā)生在發(fā)展中國家。這同發(fā)展中國家市場狹小、經濟發(fā)展落后和融資能力差也有著密切的關系。(責任編輯:會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