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為擴大招生規(guī)模,集中實施基本建設, 不少高校背負著沉重的債務,面臨著嚴峻的財政危機和財務風險。在國家財政尚無足夠的財力支持學校還貸的情況下,如何加強貸后管理,化解財務風險是教育主管部門、高校、銀行三方面共同關心的課題。本文根據(jù)高校特點提出了“貸新還舊”的還貸模式,建立了還貸計劃模型,為高校制定還款計劃、化解財務風險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高校貸款、財務風險、還款計劃
一、問題的提出
為進一步加強高校銀行貸款行為的規(guī)范化管理,控制高校貸款規(guī)模,防范財務風險,2004年教育部和財政部聯(lián)合頒發(fā)了教財〔2004〕18號《關于進一步完善高等學校經濟責任制加強銀行貸款管理切實防范財務風險的意見》這一重要文件。該文件的出臺對控制高校銀行貸款規(guī)模防范財務風險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但由于種種原因高校貸款規(guī)模仍然很大,最近財政部已緊急通知各省市教育廳上報高校貸款情況,據(jù)初步估計2005年年末全國公立高校貸款總額不低于2000億元(1),不少省份貸款余額突破100億元,其中部分高校達10多億元,風險系數(shù)≥1的高校不在少數(shù),在全國范圍內已有不少高校正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面對高校潛在的高財務風險,在財政尚無足夠的財力支持學校還貸的情況下,研究如何加強貸后管理,科學制訂還貸計劃,化解財務風險是教育主管部門、高校、銀行三方面共同關心的課題,對保證高校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筆者根據(jù)我國高校的特點,提出以維持高校正常運行為前提,逐年壓縮貸款余額為基礎的“貸新還舊”的還貸模式。即當高校在擴建期間形成的項目貸款到期卻一時無足夠資金償還時,不足部分通過流動資金貸款來償還到期債務。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借新債還舊債,也不是拆東墻補西墻,而建立在借款單位具有長期償還能力、貸款余額逐年下降的基礎上的以延長還貸期限來化解高校貸款危機的非常舉措。構建了高校貸款還貸計劃模型。通過該模型可以方便地制訂出貸款高校每年的借、還款計劃,預測清還貸款的期限。這樣既可以幫助高校緩解財務風險,也利于銀行有效地防范貸款風險。
二、基本思路
按照我國大多數(shù)商業(yè)銀行的信貸政策,“貸新還舊”是違規(guī)的,其實這是從企業(yè)貸款的角度出發(fā)而制定的,并不適合高校貸款。因為企業(yè)貸款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擴大再生產,當企業(yè)生產的產品變?yōu)樯唐烦鍪酆蟊憧墒栈卦谏a過程中投入的資金,收回的資金即可用于還貸。如果企業(yè)需“貸新還舊”就可能意味著生產的產品沒有能正常出售并收回投入的資金,從而也就可能導致企業(yè)虧損或破產。對銀行而言就面臨著無法收回貸款的風險,顯然這種“貸新還舊”是不允許的。 但對高校為擴大招生規(guī)模,集中實施基本建設所形成的項目貸款給予“貸新還舊”的特殊政策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高校不同于企業(yè),首先高校是為滿足社會共同需要而設立的非營利性機構,不具備社會生產職能,主要從事非營利性業(yè)務,高校在從業(yè)務活動中的資金消耗不可能像企業(yè)那樣通過生產經營成果的銷售來實現(xiàn)價值補償并取得利潤,進而實現(xiàn)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高校的資金一部分形成了固定資產,另一部分則通過高校的業(yè)務活動形成非補償性的業(yè)務支出,并隨著支出的核銷退出高校的資金運動(2)。②高校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財政撥款和學費收入,高校的各項支出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和限定性。要一次性拿出大額資金用于建設或還貸是不可能的。但高校通過擴大辦學規(guī)模,降低辦學成本,接收社會捐贈,開展產、學、研相結合的科學研究,科學合理的安排各項支出,每年拿出一定的資金用于償還銀行貸款是完全可行的, ③高校有著比企業(yè)更頑強的生命力。據(jù)2003年提供的數(shù)據(jù),我國集團企業(yè)的平均壽命是7~8年小企業(yè)的平均壽命只有2.9年(3),我國高校的平均壽命雖然沒有看到權威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但美國教育學家加洲大學前校長克拉克教授曾做過統(tǒng)計,1520年前成立的組織現(xiàn)在仍用同樣名字生存的全世界只有85個。其中70個是學校。這足以說明學校有著比企業(yè)長得多的壽命。雖然高校一次性資還款能力差,但在相當長的期限內具有相對可靠、穩(wěn)定的資金來源。因此,對高校這樣一個特殊對象因基本建設而形成的貸款,銀行應該允許以流動資金貸款的形式“貸新還舊”,通過“貸新還舊”有計劃的做好還貸工作,保證高校資金鏈的連續(xù)性,在一定期限內清還貸款,化解業(yè)已存在的潛在風險。
本還貸計劃模型是在以上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所構建的,應用本模型可以預測出任一貸款高校為保證按期還款,在一定的年限內每年應向銀行借新的貸款的數(shù)額以及還清全部貸款的期限。
三、基本假設
1、學校的大規(guī)?;窘ㄔO已完成,不再有大的建設投入;
2、教育事業(yè)穩(wěn)步發(fā)展,規(guī)模效益逐步顯現(xiàn);
3、不考慮其它不可預測因素;
4、銀行對高校允許“貸新還舊”,高校具有一定的還款能力;
5、盡量提前還款,使得利息最省。
四、模型的建立
1、已知某高校本年銀行貸款余額為A0,最長一筆貸款的期限為自次年起之后的N年,N年內每年到期的貸款額分別為S1。S2, S3。••••••Sn ,貸款平均年利率為g,為簡化模型,設每筆貸款均為每年的年末到期;
2、各年的還款能力參照教財〔2004〕18號文件中非限定性收入的計算方法確定,但本模型中的必要剛性支出中不考慮貸款利息支出;設每年可用于還本付息的資金分別為R1.R2.R3…Rm ,Ri含新老貸款的利息;
3、設當可用于還本付息的資金不足以償還當年應付利息和到期本金時,需新增短期流動資金貸款H1.H2.H3…Hu , 自u+1年后將不需要新的貸款便可正常還貸;
4、第i年年末貸款余額Ai,Ai為當年到期老貸款與上年新增貸款之和。
第1年 應還本金 S1+H0、利息A0g , (H0=0),
H1=S1+H0+A0g-R1
A1=A0-S1-H0+H1
第2年 應還本金 S2+H1、利息A1g
H2= S2+H1+A1g-R2
A2=A1 –S2-H1+H2
第3年 應還本金 S3+H2、利息A2g
H3= S3+H2+A2g-R3
A3=A2 –S3-H2+H3
第u年 應還本金 Su+Hu-1、利息Au-1g
Hu= Su+Hu-1+Au-1g-Ru
Au=Au-1 –Su-Hu-1+Hu
設自u+1年起無須貸新還舊,且在償還當年本息后尚有剩余資金Ti用于償還次年貸款(Ti >=0);u+i>N時Su+i=0。則
第u+1年 應還本金 Su+Hu,利息=Aug
Tu+1=Ru+1- Su+1-Hu- Au*g
Au+1=Au-Su+1-Tu+1
第u+2年應還本金 Su+2 利息Au+1g
Tu+2=Ru+2- Su+2 - Au+1*g
Au+2=Au+1-Su+2-Tu+2
顯然u+v年
Tu+v=Ru+v- Su+v - Au+v-1*g
Au+v=Au+v-1-Su+v-Tu+v
當Au+v<=0時表明已還清全部貸款,償還年限為u+v,為保證學校的正常運行和資金鏈的連續(xù)性,學校需在u年間每年向銀行借一年期流動資金貸款Hi (I=1,2,3….u)。
五、示例
某高校為滿足社會需求擴大招生規(guī)模,以項目貸款的形式向銀行貸款3.5億元用于建設新校區(qū),現(xiàn)建設已基本完成。各年度貸款到期金額和還款能力如下表: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到期貸款額 7000 5000 7000 4000 3000 4000 2000 3000
還款能力 3000 3000 3500 4500 4500 5000 5000 5000
平均貸款年利率按6%,自2010年后均有5000萬元/年的還款能力。
應用根據(jù)以上模型編制的計算機程序,可以方便地計算出該校在12 年內可還清全部貸款,自2006年起每年分別向銀行借一年期流動資金貸款6100 10146、15634、17032、17274、17851、16222、15375、11298、6976、2394萬元。
通過以上實例可以發(fā)現(xiàn)該模型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應用價值:①預測清還貸款的期限;②確定每年應借新貸款的金額;③為新的“銀校合作”機制的形成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在1998年高校擴招以后高校利用收費權質押等方式與銀行開展了廣泛的合作,高校從銀行以信用貸款的形式得到了急需的建設資金,銀行擴大了高校這一塊放貸市場,這是我國高校和銀行之間首次大范圍的合作?,F(xiàn)在為化解貸款風險,高校和銀行應該再度合作,其方式就是銀行給高校予“貸新還舊”的特殊政策,與高校共同制訂還貸計劃,上級財政部門在部門預算中鎖定每年的還款資金由國庫直接支付到銀行。只要教育主管部門、高校、銀行共三方面共同努力,在新的“銀校合作”機制下,采取“借新還舊”的模式,完全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內清還貸款,化解高校的財務風險和銀行的貸款風險,從而確保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 彭文麒.高校貸款規(guī)模的財務約束.教育財會研究,2005.1:25~29
2、 劉穩(wěn)全等.高校的貸款風險及其控制.財會月刊(綜合),2005.9:22~23
3、 張鴻.企業(yè)壽命問題研究.商業(yè)研究,2005.16:122~125
作者:姜佩劍 寧宣熙 文章來源: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