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可能影響公允價值計量的因素包括:1.預測期間的長度;2.與計量過程相關的、重要的和復雜的假設的數量;3.與計量中所用到的假設和所考慮的因素有關的主觀性的程度;4.作為假設基礎的未來事項的不確定性的程度;5.在運用主觀判斷時,客觀數據的缺乏。審計人員在進行公允價值審計時,應當仔細考慮以上這些因素。
(二)風險評估時應考慮的因素審計人員在進行實質性測試之前,應當就公允價值審計的內部控制風險進行評價,根據評估結果來設計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審計人員在進行與公允價值的計量和披露有關的風險評價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1.對公允價值計量過程的控制;2.進行公允價值計量的人員的專業(yè)熟練程度和經驗;3.信息技術在整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4.進行公允價值計量的賬戶和交易的類型(如該交易是常規(guī)的、經常性交易還是偶然的、非經常性交易);5.如果企業(yè)雇用了中介機構協(xié)助進行公允價值的計量,那么應當評估企業(yè)對中介結構的依賴程度;6.企業(yè)利用專家工作的程度;7.管理部門進行公允價值計量時用到的重要的假設和估計;8.支持管理部門假設的證據;9.管理部門作出假設和估計的過程;10.用來控制管理部門假設和估計的變化的措施;11.對估價方法和相關信息系統(tǒng)(包括批準步驟)變化的控制和安全步驟的完整性;12.對估價方法所用到的數據的一致性、及時性和可靠性的控制。在風險評價結束以后,審計人員要根據風險評價的結果確定實質性測試的范圍和步驟。利用專家的工作由于公允價值估價的復雜性,所以很多時候管理部門和審計人員不得不雇用專家進行公允價值的估價工作,但是所雇用的專家是否具備進行公允價值估價的專業(yè)素質,還需要做出相應的評估。
審計人員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專家的專業(yè)素質做出評估:1.該專家所擁有的職業(yè)證書和資格,以及他所擁有的各種職業(yè)組織的會員資格;2.該專家在公允價值估價領域的聲望和地位;3.該專家對所估價的資產和負債的熟悉程度和估價經驗;4.該專家的獨立性如何。當該專家受雇于被審計單位或者與其存在其他的關聯(lián)關系時,該專家估價結果的公允性就值得懷疑了。在審計人員完成了對專家專業(yè)素質的評估,確認專家具備了進行公允價值估價的專業(yè)素質之后,還需要對專家所進行的工作的性質有所了解。如果對專家所進行的工作沒有足夠的了解,審計人員就不能對專家的工作成果做出恰當的評價,從而無法控制審計風險。
審計人員應該了解:1.專家工作的目標和范圍;2.專家對會計準則中的公允價值的定義是怎樣理解的;3.理解專家所使用的估價方法、假設和任何的非客戶的資料;4.清楚客戶向專家所提供的數據內容,從而確定實質性測試的范圍;5.比較所使用的方法和假設在前后各期是否有一致性;6.專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接觸到關鍵性的人物、記錄和檔案;7.專家是否理解其工作成果將被審計人員用來評估在財務報表中有關的呈報;8.考慮估價結論的時效性問題,這有可能會影響到報告和公允價值審計的時效性;9.判斷估價結果中是否存在某些項目需要審計人員重新做出評估;10.對于由審計人員雇用的專家,還要確保這些專家了解審計公司一貫的職業(yè)政策和習慣。審計人員了解上述情況的方法很多,包括:閱讀專家的估價報告和專業(yè)文獻;與進行類似的審計工作的其他審計人員探討所面臨的問題;與所雇用的專家或者其他專家探討所面臨的問題;參加有關的研計會;等等。公允價值計量與披露的實質性測試
(一)對管理部門重要假設和估計、估價方法以及基礎數據的測試
1.對管理部門的重要假設和估計進行測試假設和估計是許多估價方法的內在組成部分。例如,當采用成本法進行公允價值的估價時,所依據的假設之一就是:企業(yè)資產的價值是由其成本所決定的。按照所采用估價方法的不同,所依據的假設也會有所差別。常用的估價方法有三種:成本法、市場法、收入法。與公允價值有關的假設和估計主要是指會對公允價值的計量產生重大影響的假設和估計,它應該具備以下兩個特征:(1)對變化和不確定性在質和量上具備一定的敏感性。例如,有關短期利率的估計對公允價值估價的影響就不如對長期利率的估計影響大。(2)有被錯誤應用和產生偏見的可能性。審計人員在測試管理部門確定公允價值估價所用的假設和估計時,應當考慮下列因素:(1)總體的經濟環(huán)境,具體行業(yè)的經濟環(huán)境,以及企業(yè)自身所處的個別經濟境況;(2)現存的市場條件;(3)企業(yè)的計劃,包括管理部門所期望的具體目標和戰(zhàn)略產生了怎樣的結果;(4)前期所作的假設;(5)過去的經驗,或以前所經歷過的情形,這些經驗和情形在目前仍然適用;(6)與財務報表有關的其他問題,例如,管理部門在會計估計中所用到的假設(但這里的假設是指與公允價值的計量和披露無關的部分);(7)與現金流量有關的風險,包括現金流量在數量和時間上的變動,以及對折現率的影響。假設和估計通常可以得到來自于內部和外部的不同類型證據的支持,審計人員應當對這些證據的來源和可靠性加以測試。假設和估計還會受到會計準則的影響,在會計準則中往往會對公允價值計量的重要假設和估計做出規(guī)定,多數情況下,是對所使用的利率做出規(guī)定。
2.所使用的估價方法是否適當不同的行業(yè),不同的企業(yè),不同的資產或負債,所使用的估價方法是有所差異的。估價方法本身無所謂好與壞、正確與錯誤,關鍵是使用得是否恰當。審計人員應當對管理部門所選用的估價方法的適當與否做出評價。
3.對基礎數據的測試審計人員應當對管理部門和專家進行公允價值估價中所用的基礎數據的準確性、完整性和相關性進行測試,還應當測試這些數據的使用是否恰當。測試包括:驗證數據來源,對數據重新進行計算以及對數據的內在一致性做出測試。
(二)對公允價值進行獨立的估價審計人員在審計中對于重要項目的公允價值應當考慮重新進行估價,而不可以輕易相信管理部門和專家的評估意見。審計人員獨立進行的公允價值估價應當盡量采用與管理部門和專家不同的估價方法,依據不同的假設和估計進行。如果估價的結果與管理部門和專家的意見不一致,應當探究產生差異的原因;假如差異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那么審計人員就要考慮在審計報告中反映這一事實。
(三)參照期后事項資產負債表日以后,審計完成之前發(fā)生的交易和事項,往往可以為公允價值的計量和披露提供參照。應該注意的是,在資產負債表日以后,企業(yè)所處的環(huán)境可能會發(fā)生變化,對公允價值的計量中可能包含了這些變化后的因素,但是企業(yè)的財務報表中所反映的應當是在資產負債表日的公允價值信息,而不是變化后的狀況。公允價值的披露在完成了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實質性測試以后,審計人員還應該對公允價值的披露予以關注。
需要關注的方面包括:1.管理部門是否按照會計準則的要求進行了公允價值的披露;2.當公允價值的計價中存在不確定性時,管理部門是否充分披露了這一不確定性;3.管理部門是否在報表附注披露了其進行公允價值計量時所用的假設和估計以及計量方法等信息。對公允價值相關信息的充分披露,有利于投資者判斷投資風險,對于審計中的風險控制而言,也是重要的一環(huán)。溝通溝通包括兩部分,一是與管理部門的溝通,這里主要是指管理部門聲明;二是與公司內部審計部門的溝通。在審計過程中,及時地與管理部門和內部審計部門進行溝通,對于控制審計風險、降低審計成本是很有必要的。
(一)與管理部門的溝通與管理部門的溝通主要是指審計人員應獲得管理部門就其公允價值的計量和披露所做出的書面聲明。管理部門聲明因為管理部門所雇用的專家、所使用的計量方法和所依據的假設和估計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無論何種情況下,聲明都應當對下列事項做出說明:1.在公允價值計量中所使用的重要假設和估計的合理性;2.計量方法的恰當性和方法使用的一致性;3.對公允價值的披露是否完整、充分;4.是否參照期后事項對公允價值的計量和披露進行了調整。需要指出的是,管理部門聲明并不能代替實質性測試。
(二)與內部審計部門的溝通審計人員應當確認,公司的內部審計部門對于管理部門進行會計估計的過程和形成會計估計的基礎有著清楚的了解。具體而言就是指:公允價值計量中所用的重要假設和估計、主觀性的程度以及所計量項目在資產負債表中所占的比重等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外,通常而言的內部審計部門是獨立于管理部門的、直接向股東大會負責的審計委員會。換言之,這種審計委員會代表的是股東的利益而非管理部門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與審計委員會的溝通就很有必要,而且對于審計風險的控制也很有意義。但是,我國目前大多數公司的內部審計部門是隸屬于管理部門的,代表著管理部門的利益,與國外的審計委員會在地位上和立場上有著本質的不同,所以在我國的公允價值審計中,對于這一步驟,還要視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的不同而判斷是否有實施的必要